close

願景目標與策略性思維研習班

2030及2050年願景與策略

黃振全

u        國家願景:成為和平、永續、均富的寶島臺灣

臺灣從17世紀開始有國家政權的出現,鄭成功1661年到臺灣,次年結束統治長達38年的荷蘭政府,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,歷經多次的歷史更迭,1895年割讓予日本,1945二戰結束,又再納入中華民國版圖。民國38月12月因內戰失利而將迫遷到臺灣,使臺灣自民國49年起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國土延續迄今

目前2,300餘萬人口,主要由最早定居在臺灣的原住民族與其他外來族群的混血,如17世紀起遷入的漢人西班牙人荷蘭人19世紀馬關條約之後移入的日本人;其中漢族可再分為本省人(包括閩南人客家人)、外省人(1949年移入)等兩大族群,原住民族則由受官方承認的14個部族組成。另外還有1990年代以來之境外移民所組成的新住民族群(中國大陸、越南、菲律賓、泰國等等)。

以最近400年的台灣來說,歷經戰爭與政權改變,一直在殖民、動亂與不安當中求生存,所幸目前國內已經遠離殖民、暫居的心態,朝向永續的發展,政治也趨於成熟、穩定,兩岸關係也正逐漸改善,這是老百姓最樂見的事,畢竟沒有人喜歡在動亂不安的環境下求生存,因此初擬的願景是在2030年時可以與中國大陸達成和平共存的共識,兩岸成為經濟與生命的共同體,不再互相牽制。

人類因過度開發,不斷的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資源,我們也應該效法人口與我們相當的墨西哥市,墨西哥市從1992年評比為最耗能、污染最嚴重的城市,蛻變為注重綠能、節能、永續的大都市,另外全世界都面臨M型社會愈來愈嚴重的課題,中下階層的生活將愈來愈弱勢,當和平的願景達成之後,永續、均富就是下一個要努力的目標,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後代不但有好的生存環境,生活品質也才可以愈來愈好。

u        機關願景(水土保持局):確保山坡地永續利用,營造活力、健康、幸福的新農村

民國88年921大地震造成台灣中南部非常大的災害,同時震災後的地層鬆動,加上近年來極端氣候愈來愈明顯,促使土石流發生頻率愈來愈高,98年莫拉克颱風造成近700人命的傷亡就是最明顯的例子,加上民國50、60年代山坡地不當的被開發利用,造成過度開發與城鄉差距愈來愈大的課題,土石流的監測技術雖然逐步在提升,但仍有其一定的困難,尤其是崩塌的災害,更是目前人類的科技無法直接預測,另外山坡地超限利用的查報與取締,亦是非常艱鉅的任務,因此,如何可以加速災後復建,防治土石流,使在地人安心、確保山坡地永續利用、重現山林自然風貌、建立生態自然化的富麗農村,是我們努力的目標,永續利用目標的達成需要建立坡地防災技術體系、超限利用輔導造林、推動自然與生態工法等策略。

民國98年的莫拉克颱風造成中南部地區相當嚴重土砂災害,其致災特性分析歸納為全集水區、高強度、長延時降雨,24小時及48小時的降雨量,均逼近世界極端值,72小時的累積雨量更是台灣歷年之冠,因此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如此大的災害,面對台灣地質構造破碎,遇超大降雨就容易崩塌的特性,當有超大洪水發生時,河道便無法負荷,甚或有崩塌阻塞河道,形成堰塞湖隨即潰決等等的複合型災害併同發生。歷經近3年的復建,花費了甚多的人力與物力,但今年的610水災又使得通往高雄那瑪夏與桃源的道路中斷,政府更是得花費鉅資撤離山區的居民,值得慶幸的是由於疏散得宜,因此傷亡已經可以顯著減少,但住在山坡地的居民的危險仍然是存在的,台灣地形多山,山坡地的面積佔了73.3%,因此如何減少颱風豪雨等天然災害的威脅,是目前非常重要的課題,國家的責任除了外交、政治的安定之外,就是照顧居民生活的安全,因此,確保山坡地的永續利用,是水土保持局的願景與使命。

我們以農立國,雖然目前國家或個人經濟的收入已經不再依賴農漁業所得,但農漁業除了提供我們每天必須的吃的需求,也提供休閒、紓壓的最重要環境,因此如何照顧4,000個農漁村60萬戶農漁民,就是我們水保局的另一項使命了,台灣農村日漸凋零、沒落,生活在農村的以中、老年人力為主,另因農村無法提供年輕人足夠的經濟收入依靠與工作的機會,因此年輕人外移便日益嚴重,另一個較嚴重的問題是,台灣的農村和都市的建築已無法分辨,據研究,其起因為台灣50、60年代,由於經濟一下子突然起飛,加上又沒有適當的法令作限制,因此許多不應該存在優美農村環境的水泥洋房一棟棟的冒了出來,到現在已經無法收拾,成了台灣農村最大的特色,就是雜亂無章,合法與非法建築並存。

政府看到了這個問題,民國99年7月通過了農村再生條例,以活力、健康、幸福的農村為願景,農村再生條例的目的為促進農村永續發展及農村活化再生,改善基礎生產條件,維護農村生態及文化,提升生活品質,建設富麗新農村。活力農村的策略包括鼓勵農村社區居民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訓練課程,強化農村人力培育,提升生活尊嚴;健康農村的策略則包括發展綠色產業,人與土地和諧共生,低碳社區建設;幸福農村的策略則包括加強人文關懷與活化人文資產,以及全民認同與共享農村價值。整個政策的目標則為提升農村人口質量,創造農村就業機會,提高農村居民所得,改善農村生活環境。

推動農村活化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建設主軸,環保、低碳的樂活生活型態也已經蔚為風潮,永續發展議題更是受到全球的關注,農村再生條例已經明定政府將逐年編列1,500億元的基金進行農村再生,條例第30條也規定農村社區進行再生之前必需接受農村再生的培根訓練,目前已有近2,000個社區參與培根,至目標年2030年時台灣4,000個農漁村社區可以全部參與培根訓練,且有2,400個社區提出農村再生計畫,至2050年時3,200個社區完成農村再生,達成活力、健康、幸福的新農村願景,北部地區以發展都市農園環帶,打造都會生態基盤;中部地區以新興都會樂活農村,建構城鄉和諧秩序;南部地區以提升農村生活基盤,建構國家農糧專區;東部地區則以整體配套在地產銷,營造優質生活廊道作為台灣農村整體空間發展定位與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振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